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一年级下册语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语文
冬天的美是凄惨的美,是让人怜惜的美,他不粗重,轻如蝉翼,勾勒细致的一点一滴的画,画上千山万水,流云瀑布,也抵不过一片雪,一片轻灵的雪,一片孤寂的雪,一片傲世的雪。
描写冬天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 崔道融《梅花》
第十三周
劝学(节选)
[战国]荀子
不积跬①步,无②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注释】
跬:古代指半步。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 “步”。
无以:没有办法。
【大意】
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第十四周
道德经(节选)
[春秋]老子
合抱之木①,生于毫末②;
九层之台③,起于累土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注释】
木:大树。
毫末:细小的幼芽。
台:高台。
累土:筑土。
【大意】
几个人合起来抱一棵大树,它也是由小小的树苗长成的;古时候建设成九层高的楼台,也是先打好基地一片一片的砖瓦累积起来的;走千里之外的路,也必须一步步的走才能到达。
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善于,擅长。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它,指天鹅。
◇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四、在《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儿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的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绝句》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梅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卢梅坡《雪梅·其一》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第十五周
题都①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②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③春风。
【注释】
都:唐时的京城长安。
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大意】
去年春天,在这户人家里,我看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显得分外红润。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第十六周
劳劳亭①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②别苦,不遣③柳条青。
【注释】
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
知:理解。
遣:让。
【大意】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