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敢造谣央视?还是位著名专家教授?

2022-09-21 14:22:03

750

缘起5月24日11:55

自媒体火星数据研究所发布的微博

本来这是条似是而非的消息,但让人疑惑的有两点:

1.新闻联播终止引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数据了吗?

2.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真的表态说他们从来没有发布美国疫情统计数据吗?

至于统计数据出自两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之手,很好求证我们一会儿再说。

然而该事件在诸多疑点中持续发酵,实际上以上两点也很好求证,只需要持续关注新闻联播,以及搜索国外媒体报道就能解决,然而事情却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升华5月25日21:27

著名教授转发微博图片,并抓取了一张更无厘头的图片,对央视含沙射影。

这位著名的经济学教授,看到一则消息,竟然无脑转发,并且添油加醋,说统计数据来自中国留学生模拟软件之手,其心可诛。

至此,谣言彻底升华,一发不可收拾。

新闻联播为什么要采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数据

新京报:就美国而言,疾控中心(CDC)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未承担发布全国新冠肺炎病例权威数据的任务。而目前,包括美国本土媒体在内的多国媒体在报道美国新冠疫情时,大多引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网站公布的实时数据

为何霍普金斯数据受到青睐?

《纽约时报》建立了数据库自行统计新冠肺炎数据,CNN根据美国各州和地方数据进行汇总。如美联社、今日美国网站、《国会山报》、CBS等媒体均参照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数据。

就美国初期的病例统计而言,世卫组织、欧洲疾控以及霍普金斯的数据几乎是一致的,从2020年3月10日开始,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明显高于其他两者,原因在于他们参考了“推定阳性病例”的估算,这一项数据是指由州或地方实验室确认的病例,但未经国家疾控中心证实。而美国疾控中心已经明确指出,各州的病例报告是最新数据。因此,霍普金斯的数据更新相对而言更加及时。

没错,他们是中国留学生

美国侨报:中国的两位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土木与系统工程系博士生董恩盛、杜鸿儒,一不小心主导了日均点击量超过10亿次的“大项目”。在其导师劳伦·加德纳的建议下,两人创作并全程维护的全球新冠疫情数据地图已被多国政府、科研机构及新闻媒体奉为圭臬。

这份黑底红点、左右两侧列着各国疫情数据的地图,是疫情期当仁不让的“大咖”。美国卫生部就用这张地图监测全国病例;意大利、德国等国召开会议时,依靠它展现疫情实时情况。与同类产品相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地图评价颇高,因为它“可视化设计最好,导航明晰、阅读方便,且是更新最频繁的”。

从创作团队成员来看,随着地图工作量的持续增加,董恩盛他们的伙伴也从最开始的两三个人,发展到现在近50人的团队规模,包括土木系的其他博士生以及其他学院的志愿者,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的合作公司。这些成员来自于美国各地,也来自于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正如杜鸿儒所言,“地图能这么快做出来,跟我和恩盛来自中国有一定关系。相较其他人来说,我们对疫情的重视程度更高,在地图建设起始阶段的投入也更大。”

新华网: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新冠肺炎疫情追踪地图,平均每日全球点击量高达10亿次。其核心团队是两位风华正茂的中国年轻人和他们的年轻女导师。董恩盛,32岁;杜鸿儒,27岁。他们的导师名叫劳伦·加德纳(LaurenGardner),副教授,年仅37岁,学建筑出身。去年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前,她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悉尼分校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级讲师,目前只带了这两名来自中国的学生。

他们所在院系,名叫土木和系统工程系,听上去似乎和传染病学、病毒学八竿子打不着。但2020年疫情突然来袭,他们着手搜集数据和进行准备工作,“一开始就是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很单纯。”

当晚,董恩盛花了七八个小时输入数据、制作追踪图,一直干到凌晨三四点钟。经过审核修改等程序,导师于美东时间22日首次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布了第一版疫情世界地图——恰赶上北京时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

董恩盛说,最开始几乎没有现成模板可以套用,他不停地输入数据、坐标。当数据一一呈现在世界地图上,他渐渐意识到,就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更新的流行病地图而言,这属于首创。董恩盛说,他本科毕业于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系,2012年赴美国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他曾先后在美国地方政府的IT及卫生部门、软件公司、电力公司、电信公司等实习和工作。

他接受过正规的地理和统计方面学术训练,目前研究领域包括网络科学、移动性建模、机器学习、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及传染病的跨学科研究。新冠疫情暴发前,他就曾参与预测美国和太平洋岛屿国家和地区的麻疹风险及斯里兰卡的登革热疫情。

杜鸿儒也具有跨学科背景。他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17届毕业生,曾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化工材料科学专业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工业工程及运筹学专业。

他长于数学模型和路径优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流行病大数据处理、通过网络优化和数学建模来研究和预测全球流行病的发展。他在2月1日加入疫情地图团队,数据自动更新代码就是他动手编写的。

疫情地图维护中,核查数据以确保准确是重要一环。杜鸿儒介绍说,由于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滞后,他们主要依靠抓取美国地方媒体和各州卫生官员推特报告的数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则依据Worldometers等网站和当地媒体。由于更新时间早于官方数据,在电脑自动更新次日,团队就针对美国疫情数据与各州疾控中心数据核查,其他国家和地区数据则与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进行核查。

董恩盛说,为保证数据准确,他们还采取了四个措施,一是保留数据原始记录,每次更新都有回溯记录可查,二是总结时间序列表格,三是列出所有修正记录,四是组织人工核查。在董恩盛和杜鸿儒看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地图脱颖而出,要归功于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有以下八个主要原因:

一是动手早,在世界范围里先人一步,而与之后出现的其他疫情地图相比,数据更准确、更快;二是在流行病学方面比较专业,美国疫情精确到县级,对研究者和公众用处很大;三是在地图绘制方面表现出的专业性;四是数据公开透明,所有数据上传至GitHub,为全球所有政府决策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开源数据;五是确保更新及时,用户参与度高,德、法、意等非英语语种国家的许多用户会主动向他们报告当地媒体报道的最新疫情,比等待官方审核渠道的确诊数字快得多;六是疫情地图的设计,黑色与红色对比度较高,构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七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全球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都享有很高声誉,使得疫情图从一开始,就具有普通大学难以单凭学校名声获得的权威性;八是从最初的导师推特到各国媒体的报道,产生了社交网络和媒体传播的滚雪球效应。

从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华盛顿白宫的疫情会,乃至《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也大都采用他们的统计。

实际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和工程中心是2020年更名的,这一举措本身就突出了“跨界”色彩。董恩盛说,系统工程本身在美国就属于一个新领域,除疾病传播,还与公共卫生学院和美国医院系统开展了包括CT扫描、人工智能等多个项目的合作。

他们“很有原则”,坚持数据公开,拒绝将疫情地图商业化。一些美国一流大公司提供高额资金和优厚的合作条件,看似“共赢”,但团队依然婉拒,坚持公开共享,反对过度与商业挂钩。正是这样的原则性,使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疫情追踪地图获得了更广泛的公众影响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泊头信息港版权所有